現代港男不怕入錯行,港女亦無懼嫁錯郎,
至怕睇錯醫生終生遺憾。
若有長期疲勞或痛症、子宮肌瘤、宮寒 ...... 等証狀,
屢醫無效,請聯絡我們。
古時中國北方家居多設有炕床,先賢將艾草曬乾,儲存了三年後,置在炕底慢慢燃燒,人臥在炕床上,享受艾的煙薰,有溫通經絡,驅濕散寒,行氣活血,扶陽救逆,止痛治病的奇效。農家產婦生產後無需坐月,只要在炕床上睡一覺,翌日便可下田耕種,無懼風、寒、濕、邪入侵。國人自古已會利用艾灸補充陽氣,提升抗病能力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載:
「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。」
不知從何時起,民間有句諺語:「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來。」
艾灸療法傳到明朝,一代醫聖李時珍做過一個科學測試,把酒酲倒置,罩在艾火之上,發現徐徐上升的艾煙竟能滲透酒酲,因此肯定艾的煙薰力足滲透穴道,入任督二脈,昇陽舉陷,通竄陰陽十二經絡,調節五臟六腑虛實,而治理百病,遂在其經典醫學巨著《本草綱目》,稱:
「艾為百草之王,艾葉能灸治百病。」
明代《醫學入門》就對艾灸療法作出以下之定位:
「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。」
「虛者灸之 ‧‧‧ 實者灸之 ‧‧‧ 寒者灸之 ‧‧‧ 熱者灸之 ‧‧‧‧‧‧ 」
可惜近百年來,自從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後,國人對西藥迷思,視傳統醫術為落後,擅用艾灸法治病的醫者越來越少,遂令此中華瑰寶瀕臨失傳。
猶幸在早幾百年前,中華醫術傳入鄰近國家,受到當地醫者珍重,讓正宗的艾灸法在鄰國得以傳承至今,甚至青出於藍。
廿年前,當沙士病毒蹂躪中港臺之時,國人醒覺西方醫學尚有很多不足之處,對於應付不斷演變的病毒望塵莫及。要防止疾病入侵,必須保持自身有充足的免疫能力。有學者翻查古籍,發現歷史有記載,用艾灸來抗疫防病。原來解決方法近在咫尺,自此艾灸便在中國復興起來。
但是由於荒廢了多年,現代中醫大部份對艾灸認知不足,亦缺乏適當設備,以致施灸手法錯誤百出,更出現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無良醫者渾水摸魚,把艾灸法改變得離經叛義,不但醫不好人,更常灼傷人,令公眾對傳統艾灸法產生疑慮,令中華醫術蒙羞。